乐厨考试网-考试资讯平台

当前位置:乐厨考试网 > 工作总结 > 求中考语文阅读题主要题型及答题思路与技巧

求中考语文阅读题主要题型及答题思路与技巧

2025-07-07 19:03:04

乐厨考试网将带你了解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,希望你可以从中得到收获并且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。

求中考语文阅读题主要题型及答题思路与技巧

求中考语文阅读题主要题型及答题思路与技巧

1开头:开门见山,引出论点,吸引读者阅读

2结尾:篇末点题,揭示中心,强化中心,升华主题

3、举例论证:是列举确凿、充分、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。因为“事实胜于雄辩”,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,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。

4、道理论证: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。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,有很强的论证力量。分析引证法的作用,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,是为了证明什么,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——具有权威性,论证有力。

5、比喻论证: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。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,容易被人接受。

6、对比论证: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,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。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,两个方面XX比较,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,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。

7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?思路:(1)确定、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(表层)含义;(2)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(深层、比喻或引申)作用;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。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?

8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 :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。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: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。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,这种情况,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,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,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。

9议论文的语言特色:①、要从逻辑的角度,分析其用词的准确,严密:②、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:③、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、生动和感情色彩。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:

A、语言准确表现为:① 概念使用准确,② 定语、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。

B、语言严密表现为:判断和推理严密,语言表达周密,逻辑性强。

C、语言鲜明表现为:表述明确,不模棱两可,态度明确,爱憎分明,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,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。

D、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: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,较笼统。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。不宜详细叙事。否则会喧宾夺主。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,就不再举例说明了。

10结构、层次: 结构有:并列式结构、对照式结构、层进式结构、总分式结构。

【还有什么想问的再问我好了,只是我是高中生一个月才放一次假,所以可能不能及时回复】

【这是我在网上截的,我自己也有整理,只是在学校没有带来,如果你想要我自己整理的,可以给我说一声,下一回我给你发去】

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

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可参考下方。

一、说明文阅读:

1、 时间顺序、空间顺序、逻辑顺序(现象——本质、原因——结果、整体——部分、概括——具体、特点——用途、主——次、总——分)。

2、 说明方法:下定义、分类别、举例子、作比较、列数字、打比方、列图表、作诠释、摹状貌。

分类别:使说明的层次更清晰。

举例子:使事理或事物特征更具体、全面,有说服力。

打比方:生动形象说明了某特征(事理),通俗易懂。

列数字:具体准确说明某特征、事理。

作比较:使某特征、事理更突出、更鲜明,给人深刻印象。

(表达作用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句作分析。)

3、“说明文语言的准确”题型解题模式:

A、 能否去掉。

B、解释词义,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(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+句子具体表达效果)。

C、不用,语境有何变化(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)。

D、用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。

例:47页三题:答:不能去掉,“仅”字是只的意思,用在这里强调说明了大脑皮层的厚度,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。

4、“体味文章结构严谨”解题模式:

A、 能不能调换。

B、 分别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。

C、 指出这两段有什么关系,所以不能调换(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;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)。

二、议论文阅读:

1、 议论文中论点一般是陈述句和判断句,不用选择句和疑问句。

2、 分论点既能支撑、证明论点,又可充当论据。

3、 论证方法:举例论证(具体、全面、有说服力论述了某道理)、道理论证、对比论证(使某道理更鲜明、突出,留下深刻印象)、比喻论证(把某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、通俗易懂)、归谬法。

4、 论据两种基本形式:道理论据(科学原理、定律、格言、讲道理的部分)、事实论据(事例、史实、数据)。

5、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:立论和驳论(驳论点、驳论据、驳论证)。

三、记叙文阅读:

1、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:交代时代背景、社会习俗、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

自然环境(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、季节、气候、时间和景物、场景)作用:交代时间背景、渲染气氛、表现人物某性格、烘托人物某 心情、推动情节的发展、深化主题。

2、 理解记叙文中的'关键词语的含义:一般意义(表面意义)+深层意义(联系上下文、主题、作者意图)。

3、 理解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的思想感情:肯定了/褒扬了/赞美了/歌颂了或批判了/讽刺了/否定了/反驳了。

4、 理解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的位置能否调换:A、能否B、分别解释两个词C、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(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)。

5、 理解加点词能够被别的词替换:A、能否B、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C、哪个表达效果更好(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)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

相关推荐

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,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,谢谢合作!

Copyright © 2021-2022 乐厨考试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:冀ICP备2022028965号 网站地图